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清末以来,中国人对于国家制度的探索
社会之所以会不断进步,一个关键因素源于公众对于原有社会治理制度的反思,对制度创新的探索。不断修正甚至是彻底革新,使得制度不断优化。从本质上来说,也可以叫做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跟随生产力的发展。从古至今,公众关于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的探索争论就没结束过,很多人认为只有今天,教育大普及后,民智开化才有关于制度的探索,并且不少网友觉得自己非常聪明,可以提出来更优的社会治理模式。其实把这些观点放在历史中看,可能我们的祖辈也在这种探索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小学历史到高中历史,都有讲过关于中国社会制度的一些探索,甚至还有专门的篇章,讲述探索的历程。这里我们跟广大群友、网友一起重温下这些历史,看看我们的先辈们,是不是跟我们当下很多网友认为的,不太聪明,甚至被认为很愚昧,看不清道路方向。
1898年大清推行戊戌变法,康良为代表的维新派,建议皇帝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工商业。具体政治措施包括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办企业、搞西式教育、创办新报纸、翻译西方书籍、放开言论自由、废除八股文、训练新式海军。看似非常不错的一个改革,奈何被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叫停,还杀了戊戌六君子。囚禁了皇帝。代表人物康良逃亡国外
1900年庚子事件对大清打击巨大,从朝堂到百姓都看到了大清政治制度的弊端,慈禧不得不默认,朝廷改革派再次行动,这次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废除千年以来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从戊戌变法到庚子后的变革,可见改变一个制度尤其是千年以来的传统选拔官吏制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废除八股文,再废除科举制。中国人的传统还是小步慢跑的模式。这次改革跟戊戌变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最高当权者慈禧并没有阻挡,但是也没支持。不过老太太能不拦着已经不容易,但没有老太太的支持,改革推进自然很慢,甚至拖拉的遥遥无期。这次改革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就是在财政亏空,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如何维持住满清政权。
这次改革效仿西方,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不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并不认同这种效仿。他们担心清政府以君主立宪为名,行世袭专制之实。君主立宪的目的是把世袭写入宪法,那样将来实行共和就更加渺茫。为了这次改革,慈禧也是用了点心思,钦定5大臣组成政治考察团,要派到西方考察其政治经济制度。奈何革命党又不愿意了,半路放炸弹,阻止考察。之后,朝廷又设立考察政治官,研究西方政体国体,为改革提供咨询。
折腾了7年后,清政府一份完整的改革方案出炉---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既有西方宪政的影子,又有朝廷跟革命派妥协的规定,比如议院不能干涉君主是妥协的结果,臣民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等比较先进的法治理念,一直沿用至今。关于社会经济方面,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开始编制全国预算、决算。定公费标准。
这轮改革影响比较突出的是,很多影响半个多世纪甚至影响至今的法律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官考试细则》《集会结社律》《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其中最后三部一直影响到民国政府的法律制定,甚至是1949后的法律制定。我们现在认为很先进的想法,老祖宗们早就尝试过,比如破产法,提出来100多年了,至今似乎还没完善。商标法早在100多年前就施行了。
奈何最后的变革又变了味道,专制势力太过庞大,清廷组建内阁,几乎都是皇族人物,被老百姓戏称皇族内阁。跟之前的爱新觉罗统治天下并无太大区别。最终导致革命党对清朝政府彻底失望,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历史来看,很多问题并不是像网友想象的那么极端,非黑即白,非死即活。革命的爆发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从1894年兴中会创立,到经历2次大改革的希望到失望,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中间经历17年。很多人觉得满清已经摇摇欲坠,就这样最后还晃悠了20来年,才爆发革命推翻帝制。可以说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发动暴力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立参议院,外交部、司法部、陆军部、海军部、教育部、财政部、内政部、交通部等现代政府部门和选举机构。确定国体为民主共和制,政体为三权分立,参议院选举大总统,组建责任内阁。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1912年3月后,由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不得不让位大总统给袁世凯。参议院的选举制名存实亡。最开始袁世凯还遵守总统制,后来满清成长起来的袁世凯,认为共和制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满足自己家天下的历史局限认识,联合各地军阀,开始搞洪宪帝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军阀支持他,这个估计跟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军阀掌握各地的军事民政等主要权力,如果搞共和,那政府就属于公众,而军阀们想搞得家天下自然无法长久,既然袁某人愿意做出头鸟,复辟帝制,何乐而不为支持袁大头,自己做个开国功臣,封妻荫子,到时候自己的地盘,就可以长久继承下去。当然这个帝国梦也没折腾多久,80多天就结束了。在中国搞改革很难,有反复很正常。
随着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退位没多久去世。作为发起人孙中山,依然只是各路军阀的旗帜,老袁一倒台,这帮军阀立马过河拆桥,干脆用拳头大小来决定谁入主中央政府了。接下来,中国进入12年的军阀混战时间。北洋军阀悉数登场表演,老百姓这才发现,所谓的反对袁世凯都是官样文章,大家说的是冠冕堂皇,结果谁都想做袁世凯第二。一个个上台后,都想搞独裁。地方也乱套了,军阀自己养军队,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有点像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一样了。全国俨然成了一盘散沙。只要有带头造反的,各种势力就蜂拥而起,拥兵自重。唐朝如此,到了1000多年后的民国,依然如此。
1927年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1928年东北易帜,张学良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基本统一。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国民政府从袁大头上台以来的,本质上军事政权向政治家政权的转变,不过这个转变也不是很彻底。从1912年以来国民政府先后尝试了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蒋介石也担任过委员长、大总统等职务。但老蒋接手后的国民党政府,始终秉持的是训政模式,虽然形式上是五院制,尊从孙中山提出来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本质上是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局控制中央政府,国民党执委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利。还是一党制。
1947年制宪国民大会决定改组国民政府,从训政向宪政转变。形式上是呼应举国上下要求,改变一党专政的现状,还政与民,与公。1年后以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的政府成立,之前的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形式宣布结束。“行宪”政府体制确定为总统制,并颁布《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扩大总统权限,同时保留五院制。这就比较有意思了,随着总统权力扩容,蒋介石的权力独裁直接以宪法的形式合法化。等于又回到了封建时代,这跟国民党政府的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也息息相关。
本来国民党建立之初的理念是联俄联共辅助农工,苏联人认为国民党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工农的势力,但是随着向西方靠拢,被美国势力逐渐主导,变成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基层全面依赖地主乡绅统治。跟当年的清政府依靠的基层基础如出一辙。国民政府从1911年革命到1949年结束,这38年,等于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远点。从君主立宪到三权分立,总统制,最后又走到了实质上的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