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山东,为什么没有诞生中国前十大城市?
山东,堂堂中国经济第三大省,为什么连一个全国前十大城市都没有呢?
你看看人家青岛,山东经济第一大市,距离前十门槛还有1600多亿,GDP排全国第13名。而贵为省会的济南,距离前十门槛还有4600多亿,位列全国第19名。经济第三的烟台,虽然也勉强挤入了万亿俱乐部,但GDP都已经排到第25位去了。
反观其他体量差不多的省份,江苏有苏州、南京,浙江有杭州,都是妥妥的前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历史上的青岛是中国全发达的城市之一。民国初期,与上海和天津合称为“上青天”,地位堪比如今的“北上广”。
1949年,青岛的GDP位列全国第五,比无锡、武汉、沈阳、广州、北京都要强。然而,2010年之后,青岛却彻底掉出了前十。
如今青岛的工业年总产值,只有1万亿出头,而深圳光是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有2.5万亿,北京软件业的年产值为2.4万亿。曾经作为青岛底色的工业,跟别的城市差距越拉越大。
作为“北方第三城”,青岛还有机会重回前十吗?
图片放在南北差距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青岛能否重新上位,不仅关系着山东的发展,也牵连到整个长江以北的话语权。
别看青岛掉出了前十,人家的重要性可是超乎你想象的。
南方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宁波。前者的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掌控了长三角工业下游产品的进出口渠道,后者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全世界第一,扼守了长三角工业上游产品的进出口命脉。
放眼整个北方,青岛也是类似的枢纽地位。它是整个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经济腹地往后延伸上千公里,远如河南、陕西,这两省也有65%以上的出口货物在青岛港出海。
都说黄河是母亲河,但其通航能力却远不及长江。大量的泥沙沉积在黄河航道上,逐渐形成了地上“悬河”。上段河道较窄,流深度不高,无法通航。而下段由于沿线人口稠密,存在用水多及渗漏等问题,且河道流量受季节影响较大,也不具备通航条件。
因此,5464千米长的黄河,唯一还能通航的只有中段1900多千米的航程,不足干流河道总长的40%。这就造成黄河只能走一些小型渔船,大中型船舶是无法通航的。
不过,黄河流域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山西、河南、山东、陕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这沿黄九省,人口4.2亿,GDP28.7万亿,分别占了全国的29.8%、25.1%。这么庞大的经济带,是怎么跟世界进行交互,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呢?
这里头有一块非常重要的跳板,就是青岛。
青岛在大后方建了39个内陆港,其中有35个位于沿黄九省。另一方面,又搞了74条海铁联运班列,其中有66条分布在沿黄九省。
有了内陆港和海铁联运,黄河流域的货物就能顺着铁轨的方向直达青岛港脚下,装船离境出口。相比传统运输方式,运能大、时间短、成本低、安全性又高。
举个例子,载满新能源汽车的集装箱从郑州出发,通过海铁联运班列,48小时就可以抵达青岛港,随后转海运远销欧洲。再远至宁夏银川,聚氯乙烯等货物也可以通过海铁联运班列,3天抵达青岛港,随后发往广东、福建、越南等地区。
2023年前三季度,青岛港完成铁海联运170万标准箱,其中有158万箱来自于沿黄九省(区),占比高达93%。而青岛港的海铁联运箱量,已经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一点,连深圳都自愧不如。
港口与腹地的关系通常是同涨同落,生死与共的。前端的枢纽越强劲,后方的天花板就越高。因此,青岛的命运走向,并不是山东一个省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北方整体份量的。
其实,历史上的青岛并不弱。
早在1905年,青岛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条公路,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汽车的城市之一,试想一下在很多人还靠双腿交通的年代,开着一辆汽车驰骋在青岛台柳路上是多么前卫的一件事。
民国初期,上海、青岛和天津被合称为“上青天”,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经济话语权,全赖于当时最重要的一个行业——纺织业。
1936年,青岛纺织工业的资本总额高达全国纺织行业总资本的24.4%,全国纺织人才趋之若鹜。纺织工业也让青岛形成了纺纱、印染、机械制造等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成为后续其他新兴工业的基础。
工业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底色和底气,支撑起它的飞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缔造出很多风靡全国的工业成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时最豪华的彩礼,莫过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三大件”。而青岛制造的“金锚牌”手表、“鹰轮牌”缝纫机和“金鹿牌”自行车,成为万人追捧的时尚单品。
青岛四方机厂,更是全国响当当的品牌。1952年,它就造出了建国以后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火车的历史。此后,还陆续造出中国第一批铁路客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第一列单层液力传动动车组、第一台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等。
作为全国一骑绝尘的城市,上世纪60到80年代,青岛出钱、出力、出人,帮助山东摆脱产业贫瘠,“十万工人出青岛”的迁移潮蔚然成风。几十座由青岛连人带设备援建的纺织厂、针织厂、造纸厂、机械制造厂等在山东各个城市拔地而起,累计援建了超过百所工厂和学校。
改开初期,全国还摸着石头过河时,青岛已是国内工业的强者,培育出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为代表的“五朵金花”,一下子跃升风靡全国的品牌之都。
可以说,昨日之青岛,犹如今日之深圳。
到了1984年,青岛率先成为首批14座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这也使得它成为跻身全球化的先行者。
彼时在青岛对岸的韩国,正在奏响“汉江奇迹”,它迫切需要寻找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距离它航程只有1个多小时的青岛,自然成为绝佳的选择。
当年第一家韩国企业落户青岛的时候,中韩还没有正式建交,等到1992年正式递交国书,青岛的土地上已经涌现出了80多家韩资企业。可以说,在中国加入WTO之前,青岛就已经率先融入了全球产业链条。
作为计划单列市,1998年,青岛上缴中央财政高达22.15亿元,同期,山东全省上缴中央财政也只有25.4亿。要知道,当时青岛的城区规模只有现在的1/100啊。
后来,全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青岛一度掉队。
不过,进入21世纪初,青岛重新焕发活力,势如破竹,2001年超过宁波,2002年甩开武汉,2005年超越成都,2008年跑赢无锡,重新攀升至全国第九,处于整个城镇体系的塔尖。如火如荼的七年时间,青岛的平均经济增速超过13%。
曾经的天之骄子,为何青岛现在却沦落到连全国前十的门槛都够不着?
图片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先解答另一个谜题——同样是万亿俱乐部成员,为什么青岛的工资水平偏弱呢?
青岛的GDP在全国位列13名,但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其工资水平却只能排到22位。
更具体看,青岛的平均薪酬每月只有9356元,就连省内经济体量更低的济南,平均薪酬都比青岛要高190元。
而与青岛GDP相当的宁波、无锡和长沙,平均薪酬更是迈入万元门槛,分别为10989元,10430元,10136元。
从近十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上看,无锡和青岛两地的差值已经从2015年的2417元,扩大到2022年的6436元。
2022年,青岛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62584元,比宁波少14106元,比无锡少10748元,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7701元,比宁波少17786元,无锡低14233元。
为何青岛的工资水平这么低呢?
早在二十年前,历史就已经埋下了一个伏笔。
2004年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新锐奖”晚会上,三十几岁的马化腾费尽口舌向台上的嘉宾张瑞敏推销QQ,结果被泼了一盆冷水, “感谢你的动听说辞,但这没有说服我”。
海尔与腾讯,一个是工业的巨无霸,一个是互联网的先锋。当传统制造业的潮水褪去,信息互联网的浪潮来袭,这两家代表性企业的命运走向也截然不同。如今的海尔市值2293亿港元,腾讯的市值已飙升至2.6万亿港元,相差10倍之多。
从1985年到2009年,青岛一直位于全国家电产业的顶峰,而在这期间,它的GDP也是全国前十榜单上的常客。但到了2011年,身后的小弟合肥一下子就抢了青岛的龙头宝座,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自此青岛也彻底掉出了前十榜单。
但是更大的挑战,还在身后。
在信息浪潮赛道上,深圳的腾讯、杭州的阿里巴巴、北京的百度,世纪之交诞生的这三只蝴蝶,已经煽起新一轮产业大革命。紧接着、互联网设备、IT、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科技的浪潮方兴未艾,小米、oppo等异军突起。
在汽车制造赛道上,早在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就迎来了一轮合资爆发期,德国大众牵手上海、法国雪铁龙牵手武汉,法国标致牵手广州……汽车产业的春天已然到来。
后来,李书福在宁波成立吉利,赌上全副身家向国家争取民营资本造车的入场券,终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远在深圳的王传福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也开始进入汽车制造领域。这几年,“蔚小理”等新势力迅速崛起,各地的新能源大战纷纷打响。
在半导体赛道上,1993年,无锡的中国华晶电子已经造出了中国第一块265K半导体存储器,打破了产业“零”记录。1999年,科大讯飞在合肥成立,逐步成长为人工智能龙头。2000年,中芯国际落户上海,拉开了长三角攀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制高点的序幕。
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史诗级大变革中,青岛都不再是那个最受人瞩目的弄潮儿。
看看今天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靠前的很多是代表着产业时代潮流的“新物种”——京东、阿里、腾讯、苏宁、小米、京东方、顺丰、百度、拼多多等等,但青岛入围的却依旧是一些旧面孔——海尔、海信,都是上世纪90年代培育出来的“老金花”了。
产业结构的分野,决定了工资水平的分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