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央企信托-诸城市非标政信

linbin123456 2023-05-22 164
央企信托-诸城市非标政信摘要:  诸城市非标:非网红地区,全国百强县(市)第47名,R2风险评级,小额畅打!信托融资非常少,地区债务率低,市场罕见非标R2等级政信+足值应收账款质押!【央企信托-诸城市非...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诸城市非标:非网红地区,全国百强县(市)第47名,R2风险评级,小额畅打!
信托融资非常少,地区债务率低,市场罕见非标R2等级政信+足值应收账款质押!
【央企信托-诸城市非标政信】
【要素】3亿元,24个月,半年付息
【税后年化】100万-300万-600万:7.0%-7.2%-7.5%
【融资方】诸城泰石,AA发债主体,实控人是诸城市国资,公司总资产158.87亿元,负债率50%,2021年营业收入14.08亿元,业务具有区域垄断优势,还款能力强。
【担保方】政泰城建,AA+公开发债主体,当地龙头平台,实控人为诸城市国资;公司总资产207.33亿,负债率48.68%元,2021年营业收入 14.56亿元。
【应收账款转让】提供价值6.5亿元应收账款并在人行系统内转让登记,折价率仅为46.15%,2倍覆盖信托本息。
【区域】诸城市,山东省辖县级市。诸城地理位置良好,是胶东经济圈和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诸城市工商业发达,上市公司众多,2021年GDP为767.39亿元,同比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高达107.39 亿元,地方政府负债率仅 22.17%;诸城市位列2022年全国百强县第47名,财政支持还款能力非常强。

央企信托-诸城市非标政信

政信知识:

这是一个预测中国建筑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参考日本或台湾的现状,虽然前者领先我们并不止十年

    中国最近十五年的建设高潮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商品房、写字楼、机场、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等等量的建设)

    未来十年(必定更久)要解决的是:从有到好的问题

    简单来说是这样一种转型:粗放的大规模的建设——精确的小规模的建造

     这样一种转型给建筑本身带来的变化是: 1 建设量的减小:放眼望去,楼盘够我们十几亿中国人住了,CBD也都立起来了,每个城市该有的公共建筑:图书馆、剧院、美术馆、展览中心、音乐厅等等也都建起来了,未来我们要建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可建呢? 2 设计建造水准的提高:当项目越来越少的时候,中国建筑从业者面临的将是全球同行的竞争,狼多肉少的时候,总是会有狼饿死的

    拼关系的时代会随着项目的减少,每个项目吸引的关注度增加,制度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国际媒体的参与,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等原因而渐行渐远

     3 建筑从业者分工越来越细:在建筑工序上从业人员越来越被细分化专业化

    建筑公司类型也在不断的细分化,将会有更多公司专注于自己某一领域,做机场设计的专做机场、做住宅的、做博物馆的、做医院的、做酒店的、做会所的等等

    专注某一领域可以做的更精更深入

     4 旧建筑改造的比例增大:粗放的建设,功能的转变等必定会带来很多问题,相比较于过去的拆了重建,旧建筑改造更节约资源、更能保留过去的记忆,将是未来的趋势

    798的成功不是个例,旧建筑的价值会被逐渐意识到

     5小型、明星事务所如雨后春笋:国有大型设计院的垄断正在被打破,有创意有品质的小型事务所能在市场化的设计环境中分一杯羹,尤其在大型项目日益减少小型项目越来越多,甚至是农村小住宅一类项目出现的环境下,设计院的关系优势、结构技术优势、设备技术优势等会越来越弱化,而明星建筑师事务所的创意却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

     不管未来楼宇发展趋势如何,我们都要努力深造自己,努力学习高精简的东西,是人才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埋没!中国建筑业缺乏的是有新思想,有新方向,新思维的建筑,结构大师,而不是那些循规蹈矩,按模板盖楼的机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到来,建筑行业也会信息化,数据化

    譬如买房子的时候我就希望可以看到房子的内部构造、通风情况、采光情况、周围环境等等因素

     所有的这些都有数据形成可视化三维模型,再也不用听销售员BB了(估计房地产不想这么干)

    再譬如逛商场的时候可以浏览三维地图,当然最好是移动端可以浏览,想去哪里点哪里,当然如果是买日用品什么的对我这种更希望是网购,然后无人机送货上门

    实际上这些现在都应该可以实现了,BIM就是这样,建筑全生命周期都可视化,只是过了十年应该都普及了吧

     有观点称:建筑行业只是从之前的“过热”发展到现在的“正常”

     “过热”时大量的从业人员拥挤到目前“相对萎缩”的“正常”状态,从供应和需求来说是否是导致建筑行业显得萧条的一个原因;同时,因为建设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长的可以是几年

    当前建筑的“温度”究竟是消退后的“余热”还是“正常”状态下的“常温”? 然后又有一个观点称:建筑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目前的状况是一个行业正常的发展过程

     对于“刚需”这个词,是建立的有足够的劳动人口上的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非常明显

    以我目前所在的三四线城市为例,在我看过一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发表的调查文章后,理论上我所在的城市在2020年时65岁以上人口会达到30%以上

    那么在这样的城市,建筑行业究竟还有没有机会恢复过去的辉煌?如果不能待在体制内,在非一、二线城市能有多大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设计者深思的问题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ccbca.org.cn/zhengxinxintuo/39579.html发布于 2023-05-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城投定融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