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重庆酉阳县酉州实业资产2023年收益权转让

linbin123456 2023-08-26 119
重庆酉阳县酉州实业资产2023年收益权转让摘要: 重庆酉阳:【重庆酉阳县酉州实业资产2023年收益权转让】??规模:不超过10000万??期限:12个月、24个月?预期收益:(一年期)10-50-100(单位:万元) 8.3%-8...
微信号:1832117795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重庆酉阳:
【重庆酉阳县酉州实业资产2023年收益权转让】
??规模:不超过10000万
??期限:12个月、24个月
?预期收益:(一年期)
10-50-100(单位:万元) 8.3%-8.6%-8.9%
?预期收益:(两年期)
10-50-100(单位:万元) 8.5%-8.8%-9.1%
?付息方式:
季度付息(每年2.21/5.21/8.21/11.21分配收益)
?资金用途:酉阳新城医院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融资主体:
酉阳县xx集团有限公司【酉阳县国资中心,政府部门100%持股】
??担保主体:xx县桃花源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酉阳县财政局,政府部门100%持股】
?项目亮点:
?1、酉阳县酉xx司为酉阳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有资产发展服务中心全资子公司,由9个经营性子公司组建,总资产达到100.5亿元,企业还款实力强。
?2、担保主体酉阳xx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酉阳县财政局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主要负责县内重要旅游资源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总资产约145亿元,主体评为AA,担保实力强。
?3、酉阳县酉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发的稀缺产品,收益高于市面上大部分理财产品。

重庆酉阳县酉州实业资产2023年收益权转让

政信知识:

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3 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生态城市应该是指在城市总体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研究、重点资源时空分布研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市域生态分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调控单元划分

    含人口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控制、污染总量控制、环境功能区调查、生态补偿策略和生态重构方案等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2.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

    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

    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

       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

    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

    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

    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

    为了改变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3、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局部的成效与反思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水泥路、柏油路的覆盖率已从10年前的60 %上升到如今的80 %以上

    每当暴雨季节,一些道路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

    有专家论证,除了市政排水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外,与城市不透水路面越来越多不无关系,这说明城市生态受到城市建设的不良影响

    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带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兼顾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应运而生

    80年代,俄国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

    按照国际上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地面应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80 %的裸露地具有透水功能

    水泥、柏油地面除不透水外,导热性也很高,而石板路及植草砖路等,其缝隙中的草、土壤和水分能起到降低地面温度的作用

    所以,国外的巴黎、伦敦等名城,除了车流量高的交通干道需要耐磨、降噪、经得起压的高强度路面外,步行街、人行道、停车场等处的生态道路比比皆是,数世纪以前的石板路,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上海大沽路附近新建的一条石板路,受到环境专家的赞扬:我国的城市也知道逐步在步行街、人行道、大型停车场、公共绿地的步行道以及住宅小区内铺设生态道路了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城镇已迈开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重大

    如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江苏扬中市投资10亿元,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

    另外,由广西北海市城市规划局等联合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小康型生态城市住宅示范区——“银湾花园”小区,绿地面积占34%,由此推动了我国的生态住宅与生态城市建设

       而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的理想

    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3.2 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 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

    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3 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

    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 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3.4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3.4.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

    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

    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4.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1、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的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

    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2、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

    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

    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的6种配置模式:   ⑴

    水系城市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强大的生物排水、固土护堤作用,建设具有固土护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水系生态类型

       ⑵

重庆酉阳县酉州实业资产2023年收益权转让

    山川城市生态环境……

       ⑶

    丘陵城市生态环境……

       ⑷

    平原城市生态环境……   ⑸

    重点城市生态环境……   ⑹

    核心城市生态环境……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以上6种模式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3.4.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一新城一中心镇一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   ——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有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   ——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4、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

    因为,人类对生物圈施加的任何影响,生物圈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反馈给人类

    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遐《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彭镇华教授《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   人类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城市,城市规划设计也越来越关注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从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和城市规划制度生态转型的要点四个方面对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转型;准则要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1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祖先们“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此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

    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2.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2.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2.4合理布局、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垃圾等

       2.6积级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3.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3.1.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3.1.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

    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1.3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

    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

    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2.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

    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3.2.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

    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2.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

    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4城市规划制度生态转型的要点   要实现城市规划制度的生态转型,促进传统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4.1理论创新——从“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   一方面,自然生态原理向现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它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维

    它可以通过改变城市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将经济增长置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

    因此,需要积极引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来加强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生态性,促使传统城市规划原理从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促使运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认识城市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重新审视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城市规划制度生态转型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具有高生态效率城市系统的理论支持

       4.2制度建设——从“GDP为中心”转向“生态效率”考核   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它的生态转型必须和社会制度的生态变革紧密结合起来,包含规划编制技术体系的生态完善,如规划技术规范的革新,以及法律体系的生态完善等;而绩效考核制度的生态变革更显必要,如通过绿色GDP核算过程与结果的数据分析,建立一系列与绿色GDP相关联的指标,纳入到决策者的绩效考核中,能够促进城市系统发展的生态转型

    这些指标可以是: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万元GDP的水资源消耗,万元GDP的土地资源消耗,万元GDP的废水、COD、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等等

    通过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加以货币化,把环境质量的恶化问题与地方决策者的政绩挂起钩来,在检验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失的同时,检验自然生产力的消长,督促决策者从根本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制约的现状,改变地方决策者片面追求GDP增长,不注重生态效率的现象,从而大大促进城市规划制度的生态转型

       4.3整体思维——从竞争走向共生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通过竞争追求个体发展是其主题,这也是传统工业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

    而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而是以一定区域为依托的、与其它城市、乡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存在着复杂生态联系的空间、经济、社会、自然综合体;在地域空间上每个城市是与其它城市及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有机联系的城乡复合体;并且区域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关系趋于整体化,不再是一种竞争和从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共生关系,共同形成区域共生统一体

    因此,加强区域意识和整体思维是城市规划生态转型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个体自身的发展,并且兼顾区域和全球的发展的城市规划才是真正的生态型的城市规划

    因此,生态型的城市规划应强调通过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建立全球生态平衡,来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生存发展,并有效避免“生态殖民”,这要求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共管生物圈,以实现“生态无国界”

       5结语   新的科学思想和基础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并引起技术和生产的革命,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正是如此

    一方面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思想已不断融入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另一方面新的观测、探测和实验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人类了解自然的能力,促进了新概念、新思想和新领域的形成,提高了预见“环境-社会”系统变化的能力,使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融为了一体

    可持续发展观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领域,但却推动着整个科学研究的转向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

    今后的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研究要从国家长远战略与人类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与技术创新的层面来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途径,密切关注国际各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思想,认真汲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基础),才能共同胜任反思过去、指导现在、谋划未来的重任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ccbca.org.cn/zhengxinxintuo/60939.html发布于 2023-08-2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城投定融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