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衡水·饶阳鸿源城投债权
市政府重点推进项目债权规模3200万元超额应收账款质押
住建局100%控股发债平台1.37亿应收账款质押担保地方政府批复文件齐全
优质知识分享:
只有对路基、路面结构层进行充分压实,才能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刚度及路面的平整度,并可以保证及延长路基、路面工程的使用寿命
现场压实质量用压实度表示,对于路基土及路面基层,压实度是指工地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大于密度的比值;对沥青路面,压实度是指现场实际达到的密度与室内标准密度的比值
一、标准密度(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确定方法 由于筑路材料结构层次等因素的不同,确定室内标准密度的方法也多样化,有些方法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最大干密度是指在标准击实曲线(驼峰曲线)上最大的干密度值,该值对应的含水量即为最佳含水量
(一)路基土的最大子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确定方法 路基受到的荷载应力,随深度而迅速减少,所以路基上部的压实度应高一些;另外,公路等级高,其路面等级也高,对路基强度的要求则相应提高,所以对路基压实度的要求也应高一些
因此,高速、一级公路路基的压实度标准,对于路床0~80cm应不小于95%,路堤80~150cm应不小于93%,150cm以下应不小于90%;对于零填及路堑、路槽底面以下0~30cm应不小于95%
在平均年降雨量少于150mm且地下水位低的特殊干旱地区(相当于潮湿系数≤ 0.25地区)的压实度标准可降低2%~3%
因为这些地区雨量稀少,地下水位低,天然土的含水量大大低于最佳含水量,要加水到最佳含水量情况下进行压实确有很大困难,压实度标准适当降低也不致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mm,潮湿系数>2的过湿地区和不能晾晒的多雨地区,天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5%时,要达到上述的要求极为困难,应进行稳定处理后再压实
由于上的性质、颗粒的差别,确定最大干密度的方法也有区别,除了一般上的“击实法”以外,还有粗粒上和巨粒上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由于击实功的不同,可分为重型和轻型击实,两个试验的原理和基本规律相似,但重型击实试验的击实功提高了4.5倍
击实试验中按采集土样的含水量,分湿土法和干土,法;按土能否重复使用,也分为两种,即土能重复使用和不能重复使用
选择时应根据下列原则进行: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按击实试验方法种类中规定选择轻型或重型试验方法;根据土的性质选用于土法或湿土法,对于高含水量土宜选用湿土法;对于非高含水量土则选用干土法;(除易击碎的试样外)试样可以重复使用
振动台法与表面振动压实仪法均是采用振动方法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
前者是整个土样同时受到垂直方向的振动作用,而后者是振动作用自上体表面垂直向下传递的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粘聚性自由排水土这两种方法最大干密度试验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试验设备及操作较复杂,后者相对容易,且更接近于现场振动碾压的实际状况
因此,使用时可根据试验设备拥有情况择其一即可,但推荐优先采用表面振动压实仪法
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砂、卵、漂石及堆石料等无粘聚性自由排水上而言,一致公认采用振动方法而不是普通击实法
因此,建议采用振动方法测定无粘聚性自由排水土的最大干密度
各试验方法的仪器设备、试验步骤等详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
路基及回填土的压实,目的在于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路基的透水性和减少因冰冻而引起的不均匀变形,从而保证路面具有足够的抵抗 路基及回填土的压实,目的在于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路基的透水性和减少因冰冻而引起的不均匀变形,从而保证路面具有足够的抵抗车辆荷载作用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能,提高道路的使用年限
实践证明,由于路基压实质量未达到要求就急于铺筑路面,结果是开放交通后在自然因素和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产生沉陷变形而导致路面结构破坏,造成极大的浪费
因此路基压实质量是保证道路施工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一、影响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 1
含水量的影响 土的含水量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很大,无论是路基压实还是沟槽回填均应控制其含水量
严格控制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2%的范围内
土在此状态下,土粒间引力较小,保持有一定厚度的水膜,起着润滑作用,外部压实功较易使土粒相对移动,压实效果最佳,且碾压完成后土体稳定
当土中含水量过大时,孔隙中出现了自由水,压实时不可能使气体排出,压实功能的一部分被自由水所抵消,减小了有效压力,压实效果反而降低
当土中含水量较小时,土粒间引力较大,虽然干容重较小,但其强度可能比最佳含水量时还要高,可是此时因密实度较低,孔隙多,一经饱水,其强度会急剧下降,进而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在最佳含水量时土处于硬塑状态,较易获得最佳压实效果,压实到最大密实度的土体,水稳定性最好
2
土质的影响 不同性质土的压实性能是不一样的,就填土压实而言,最适宜的是砂砾土、砂土和砂性土
这些土易压实,有足够的稳定性,沉陷小
最难压实的是粘土,在潮湿状态下这种土不稳定,最佳含水量比其他土类大,而最大干密度却较小,但经压实的粘土仍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
根据压实试验,在相同的压实功作用下,不同的土类具有不同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在同一压实功能作用下,含粗颗粒较多的土,其最大干密度越大,而最佳含水量越小,即随着粗粒土增多,其击实曲线的峰点越向左上方移动
在道路施工时,应根据不同取土场的不同土类,分别确定其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3
压实功能 对于同一类土,其最佳含水量随着压实功能的加大而减小,而最大干密度则随压实功能的加大而增大
当土偏干时,增加压实功能对提高土的干密度影响较大,偏湿时则收效甚微
故对偏湿的土企图用加大压实功能的办法来提高土的密实度是不经济的,若土的含水量过大,此时增大压实功能就会出现“弹簧”现象
另外,当压实功能加大到一定程度后,对最佳含水量的减小和最大干密度的提高都不明显了,这就是说单纯用增加压实功能来提高土的密实度未必合算,同时压实功能过大还会破坏土体结构,使效果适得其反
4
压实工具及压实层厚度 不同的压实工具,其压力传播的有效深度也不同
夯击式机具传播最深,振动式次之,碾压式最浅
一种机具的作用深度,在压实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土体松软压力传播较深,随着碾压遍数增加,上部土层逐渐密实,土的强度相应提高,其作用深度也就逐渐减小
当压实机具的重量不大时,荷载作用时间越长,土的压实度越高,则密实度的增长速度随时间而减小;当压实机具很重时,土的密实度随施荷时间增加而迅速增加,超过某一限度后,土的变形急剧增加,甚至达到破坏;当压实机具过重,以至超过土的强度极限时,会立即引起土体结构破坏
压实过程中,压路机速度的快慢对压实效果也有影响,当对压实度要求较高,以及铺土层较厚时,行驶速度要慢一些
碾压开始宜用慢速,随着土层的逐渐密实,速度逐步提高
开始时土体较松,强度低,适宜先轻压,随着土体密度的增加,再逐步提高碾压强度
当推运摊铺土料时候,应力求机械车辆均匀分布行驶在整个路堤宽度内,以便填土得到均匀预压
正式碾压时,若为振动压路机,第一遍应静压,然后振动碾压,且由弱振至强振
这样的话,既能使整个填土层达到良好、均匀的压实效果,还保证了路基的平整度
每一压实土层的密实度随深度的增加是呈递减趋势的,在表面5cm范围内的密实度最高,底部最低
路基填土层的压实厚度和压实遍数与压实机械类型、土的种类、压实度要求有关,具体应通过做试验段来确定
如果压实遍数超过10遍仍达不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则继续增加遍数的效果很小,应减小压实层厚度,或考虑更改碾压机械和施工工艺
二、压实标准 在道路工程中常用压实度来表示填土压实效果的好与不好,压实度是工地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或称压实系数),并用百分数表示,即: 压实度K=ρd/ρm×100% ρd-压实后的干密度(g/cm3), ρm-标准击实试验求得的最大干密度(g/cm3)
试验室标准击实试验根据标准又分重型和轻型,击实标准的选择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或道路等级来确定
三、压实质量控制与检测 在路基施工中,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压实前应测定填土的含水量使之接近最佳含水量
土中含水量过大时,应作翻晒处理;当含水量较小时,应适当洒水补充水分,使含水量适宜
石灰稳定土和水泥稳定土等含有无机结合料的土,成型后本身反应还需要一定量的水,在碾压时更应严格控制含水量
在工地上,判断土是否接近最佳含水量可采用简易鉴定方法:用手捏土(或灰土等)可成团,较费劲,手掌无水印,土团自50cm处落在地上散成蒜瓣状,自100cm高处落在坚实地面上即松散,出现这些现象即表明土已接近最佳含水量
在实验室中,尽可能参照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做好最佳含水量的验证检测
在压实过程中,为保证压实质量,施工现场自检人员应边施工边检查压实度以便及时调整
当压实干密度远远大于要求值时,表明压实度过度或土质发生了变化;当压实干密度小于要求值时,表明压实度不够
针对这些情况要找出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以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如改变碾压工艺、增加压实机械的重量或重新做标准击实试验等
每一压实层均应检验压实度,合格后方可填筑下一层
压实度检验方法,通常采用环刀法,灌砂法和核子密度仪法等
①环刀法,是一种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含骨料的细粒土
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受土质限制,当环刀打入土中时,产生的应力使土松动,壁厚时产生的应力较大,因此干密度有所降低
②灌砂法,是一种破坏性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类土
优点是测定值精确;缺点是操作较复杂,须经常测定标准砂的密度和锥体重
③核子密度仪法,是一种非破坏性测定方法
能快速测定湿密度和含水量,满足现场快速、无破损的要求,并具有操作方便,显示直观的优点,但应与灌砂法进行对比标定后方可使用
对于取样深度要求,用环刀法检测时,环刀中部处于压实厚度的1/2深度;用灌砂法时,应取整个土层的厚度;用核子仪检验时应根据其类型,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大部分是专业性很强的中小型事务所
大型、综合性的设计公司为数较少,而且往往是工程咨询公司的性质
但无论是专业还是综合性质的事务所,他们都已经取得了国内不少重大、核心工程项目的设计权
比如创建于1978年的赫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初只是一个小型办公室,1997年才初具规模成为Herzong&de Meuron建筑设计事务所
该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8家合作公司和182名员工,在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分公司,一直以来它都以建筑设计为自己的主打项目,也正是藉此在国家体育馆的设计方案竞标中一举夺魁,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建筑造型的控制贯穿了“鸟巢”施工的全过程
而创建于1936年的美国芝加哥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则是一家享誉全球的综合性事务所
从成立以来它已经在50多个国家完成了10000多个设计项目,包括办公大楼、银行和金融机构、政府建筑、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医疗机构、宗教建筑、机场、娱乐和体育场所、学校建筑等等
从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民用住宅到总体规划的工作领域使它总揽了上海金茂大厦的全部设计
并于1961和1996年两次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
目前,该公司已经在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伦敦、香港和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始在中国攫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从这两个成功的境外事务所的发展轨迹来看,占有设计市场引领时代潮流似乎与公司性质并无多大因果必然联系,专业化也好,综合所也罢,重要的是有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为自己的设计买单的客户,而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公司结构性质或者管理模式的问题
呼吁者的声音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胡绍学在考察了国际上一些大的设计公司之后认为,设计单位或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不取决于其规模,而取决于创意
国外设计公司的小而精,其中“社会化的协作”这一运作机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国外的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凭借自己优秀的建筑师和优秀的方案拿到项目后,往往将本公司不具优势的某些专业设计部分,选择并分包给其它优秀的专业事务所,合作完成整套设计
可以不必依赖本公司的规模是否很大、专业是否齐全来赢得业主
我国则习惯一个项目由一个设计单位全部承包下来,这样,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也很难保证整个工程在各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
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
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
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
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似乎已成为惯例
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
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
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日,一本建筑专业杂志通过9个月的努力,公布了一份“2005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榜”
该刊通过对国内和境外在华的主要建筑设计机构的年营业额、年建筑设计面积、建筑师人数等指标进行的统计和分析后认为:与境外设计事务所相比,国内多数设计机构走综合路线,离国家引导和培育专业设计公司的发展重点相距甚远;国内建筑设计公司出现品牌和技术空心化现象等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化分工
似乎所有的呼声都在暗示或者呼吁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时代的来临
但是,就目前整个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由综合事务所向专业化分工发展还没有成功先例可循
这就如同把一个百年老字号的“百货店”改头换面为几个时下流行的精品“专卖店”,横向切割之后再合并同类项,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结果如何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实践者的步伐 了解到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专业化分工路线,记者采访了中建院的任庆英院长
任庆英1982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
任院长首先从自身做了一个纵向比较,经过几个工程的历练之后,他曾被派到北也门公司、深圳华森公司工作了几年
回来后正赶上院里成立了专家所,领导找到他,让他将专家所结构重担担当起来
当时的专家所只有寥寥几个人,有活时再临时找人
所小,人少,揽活儿难
他们甚至接过北京某小区的设计,每平方米的设计费仅八、九元
但小区销售时很受欢迎,开发商喜上眉梢,认为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档次
这次设计虽然经济收益不理想,但在房地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取得的社会效益相当不俗
此时,院里决定将当时仅有几个人的地下所和专家所合并,成立第六设计所
接下来,他们又在一次全国招投标中一举中标了新疆克拉玛依市综合游泳馆项目
在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年度评选中,该项目获得结构设计惟一的一等奖,并荣获综合评比一等奖
他在螺蛳壳里做出了道场,几个大所开始对这个小所刮目相看,院领导也不再把这个小所看得可有可无了
紧跟着,他们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拿下了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项目
项目合作成功后,由于金融街是房地产界的大鳄,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六所在社会和院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金融街一鼓作气将由美国SOM公司方案中标的22万平方米的标志性建筑B7项目交给他们做施工图设计,并且开出了每平方米70元的高价
从8元到70元,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上的提升,而是社会和市场对任庆英们的认可,也是他们劳动价值的具体体现
2001年,任庆英出任六所所长,这也是众望所归
他也果然不负众望,将一个年产值不超过200万的二类所,带到了年产值1500万元的平台,人均产值超过50万元
这是一个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建院重新改组后,综合所被拆分合并同类项,任庆英出任结构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产值同步重组,一个专业所的创收当然不可以和以前综合所相提并论
一时之间,大家的心理难以转变过来去接受这种变革
“然而,从长远来看”,任院长话锋一转,分析了中建院重组的轨迹、现状及发展
“2000年7月1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外宣布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对院所有人员全面洗牌而后再重新归类、整合
撤销原经营计划部,成立项目管理中心,撤消原来的九个综合所,组建建筑院、结构院、机电院、规划院、环艺院
建筑院、结构院分别下设三个设计所,另外还成立了崔恺、李兴钢和陈一峰三个建筑设计工作室
把咨询、规划、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电气智能化、房地产等专业形成完整的一条设计产业链,由原来的纵向并列结构变为横向并列结构,由综合走向专业
而调整后项目的管理协调由管理中心统筹安排,三个专家工作室为生产、科研单位,财务独立核算
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综合型设计院的小分队出击‘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也难免导致样样都不精)的运作模式,在与高度专业化的设计事务所对垒时,缩小了设计品质上的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自己的品牌和人力优势与境外设计师一争高下,抢占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把原来下属的综合事务所打乱之后,重新分配,统一专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分工明确,精力由面集中到点,还可以横向交流,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专业程度,这和目前国际上的各大明星事务所各有所专、联合设计的模式是一致的,也适应了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分工以后我们也和境外事务所合作过很多项目,比如‘鸟巢’、‘首都博物馆新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但是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而言,中建院专业优化改革工作目前仍处于磨合之中,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策略,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在长远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换而言之,专业化分工的经济优势只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才可以凸现出来,目前并不是处于理想状态
这一点是现实存在的,这种做法需要时间来检验
中国建筑设计院的这次动作可以看作是一次军事演习,是一次试图与国际思路接轨的实战演习
当然,只有在演习之后”作战计划“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会得到验证
不一样的见解 谈到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化分工问题,翰时(A&S)国际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设计师余立博士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翰时国际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2002年在中国北京正式注册,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咨询公司
有意思的是,它是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咨询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化分工路线正好背道而驰
之所以做出这种转变,余立博士认为这是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公司有68人,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兼做结构、设备等相关专业
以前作为单一的建筑设计所我们也配合过几个项目,但是问题很多,市场很难保证,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合法条文规定约束,配合起来中间也有扯皮的现象,各自为政、责权利难以统一、管理混乱等等,再加上业主方面的因素,希望一家设计单位全部搞定,不希望多头联系也是一个促成原因
” 提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改革措施,余立博士认为:“这首先是一个企业性质的问题
国家保护国营企业,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优势,因此,即使他们的改动比较过激,甚至是铤而走险,也一样可以生存甚至生存得很不错
但是小的民营设计事务所难以做如此大规模的改动举措,如果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经济效益,那无异于自取灭亡
其次,这样的变动也许几年以后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实施起来会比较困难
因为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很先进的在国外已经实行多年的东西,但实际上国外也有问题
即使在境外专业化分工的综合素质很高,也有一个经过长期检验沉淀下来的标准合法的行业规范,它依然存在很多无法磨合的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在荷兰,他们各专业之间常会为了责权划分、管理、利益分成而打得一塌糊涂
我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分工十分清楚,谁负责什么,什么地方谁有发言权,都很明确,结构或者设备事务所综合素质很高,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
而在中国等待这种政策的出台或者说要形成这个规范行业的一些行规,不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摸索很长的时间,多久?难以预料!所以说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大环境,很简单的专业分开为时过早,有人这么做,它为大家做先驱,它去摸索一条路,应该感谢他们的探索,但是他们付出的代价会比较高
毕竟,接受新的方式对内对外都需要假以时日
” 最后,余立博士谈到,建筑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哪种体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那种体制就能更好地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长远来看的趋势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去追随,由综合到专业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管理模式问题
至于工作状态是否理想,是否能够塌下心来设计,是否能够让设计水平尽情发挥,都还有待观察
不能回避的是,中国的建筑师工程师迫切需要良好健康的设计环境,而这个设计环境的产生和维护是需要很多因素来共同促进的,政策的支持、行业的配合、行规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所有的形式变化最终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成功与否也只有这一个检验标准,那就是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在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河北政信-衡水饶阳